三国时期的蜀国承相诸葛亮千古流芳,人人敬仰,有着多种因由。其中,诸葛亮的廉洁自律、为政不贪,最能感人肺腑,让人肃然起敬。
刘备病死后,国家的一切军政大事都由诸葛亮决定,可他在个人生活方度面,却是十分简朴。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中说:
“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,薄田十五顷,子弟衣食自给有余了。臣在外所
需,又依靠朝廷供给,无有别忧。臣死之时,不可使家中有多余的帛丝和多余
的钱财。”
副丞相李严曾对诸葛亮说:
“示相国事在身,实为劳苦,为了国家,承相也不要简约太过。”
诸葛亮对李严的好意并不领情,他严肃地告诚李严说:
“上之所为,人之所瞻也。夫释已教人,是为逆政;正已教人,是谓顺
政。朝廷官吏若自身不正,贪慕奢华,就会干下种种恶事,又何以御民治世
呢?此例一开,民不敬官,人心思叛,国将危矣。”
李严认为诸葛亮矫情做作,心中不以为然,他性爱奢华,于是私下对家人说:
“丞相小题大做,让人费解。自古为官者便高人一等,百姓纵有异议,又
奈其何?”
诸葛亮看出李严的心事,遂反复告诚李严说:
“你身为朝廷重臣,凡事都要小心谨慎,以做群臣的表率。不贪而廉本不
容易做到,朝廷官员不能说说而已,更要身体力行。为官者常在此失去人望,
百姓常为此和朝廷离心。”
李严不听规劝,终因邀功取利、贪心太盛而获罪,被削职为民,流放边
郡。李严痛悔难当,并且对诸葛亮没有一丝怨恨,他曾对家人说:
“承相责罚于我,今日想来都是我不听承相教诲所至。丞相尚且为政清
廉,家无积蓄,我又怎敢忌恨他呢?”
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,他号啕大哭,悲不自禁,竟因此发病而亡。
诸葛亮的朴实作风,让下属心悦诚服,百姓爱戴。在他的感召下,朝廷官
吏多能自律,推崇廉洁。大臣费祁处处以诸葛亮为榜样,他不但不积家财,还
教自己的子女布农素食,出人不乘车马。费伟的子女起初抱怨说:
“官 无官威,何以治民呢?我们和百姓无差,百姓就会说朝廷的好吗?忍
怕他们会由此轻视朝廷。”
费祎在耐心劝教之时,丝毫不为所动。此事传到诸葛亮耳里,他高兴异常,说:
“费祎深知我心,亲历亲为,他有如此见识和胸襟,国之无忧矣。”
大将姜维、老将军邓芝也是不置私产、资财无余,更无声乐之娱。诸葛亮对他们不仅赞誉不止,更放心大胆地子以重用。
诸葛亮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从廉洁人手,细心引导。诸葛亮在率军出征的百忙中,还抽出时间,给兄长过继给自己的儿子诸葛乔写了一封信,信中说:
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_-.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”
诸葛亮晚年得次子诸葛瞻和三子诸葛怀,他高兴异常,却并没有溺爱他们。-待他们年纪稍长, 他便经常对他们说:
“你们身为男儿,当要立志为国办事,为民出力。若让民敬畏,首先要戒除贪念,如此才是唯一的依靠。”
有了诸葛亮的教导,他的三个儿子后来都让人敬服。诸葛乔25岁时以身殉职;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;诸葛怀不受晋王朝的爵禄。
史载,诸葛亮去世后,当他的灵枢运到成都时,刘禅亲率百官披麻戴孝出城20里去迎接。文武百官簇拥着刘禅,刘禅当众放声大哭,百官亦是哀声不绝。
万千百姓自发前来,哭声惊天动地,山林为之变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