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国忠是唐玄宗时臭名远扬的奸佞,安禄山造反,便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。为此,朝中大臣多人上书给唐玄宗,
劝他顺应民心,先诛杨国忠,进而剿灭安禄山。上书中有人沉痛地写道:
“民有怨恨,贼有借口,实罪在杨国忠一人。陛下纵不念及天下百姓,也该为保社稷杀他以绝贼念。
时下形势危急,杀杨国忠一人可收人心,陛下何疑之有?”
唐玄宗宠信杨氏一族,已非一日,他此时仍不开悟,反斥责众臣说:
“杨丞相与那安禄山势不两立,多次提醒朕严防安禄山反叛,只怪朕为贼所欺,终有今日之患。
于此观之,杨丞相乃忠心可嘉,竭诚为国,自绝非奸佞之徒了。”
唐玄宗非但不责罚杨国忠,反授之以重权,人皆更加气愤。
杨国忠虽心惊胆战,却仍不以国事为重,反而趁机报复反对他的人。大将哥舒翰领二十万大军把守潼关,
杨国忠认为对己构成了致命的威胁,于是对唐玄宗进谗说:
“哥舒翰据关不战,恐有异心,陛下当催其出关进攻。”
唐玄宗不识其奸,便下令命哥舒翰出击。哥舒翰回奏说:
“安禄山久习用兵,不可轻敌,贼兵远来,利在速战;我军据险而守,日久必胜。一.旦贸然进攻,就中了贼人的诡计了。”
唐玄宗在杨国忠的鼓噪下,拒不纳谏,仍严命哥舒翰进击。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,潼关失守,唐玄宗只得弃京南逃。
逃亡途中,杨国忠乌纱端戴,仍是一副气势凌人之态。他还责骂士兵,怪他们行进太慢。士兵更加恨他,杨国忠竟丝毫不觉。
大将军陈玄礼亦恨杨国忠,他见士兵激愤之状,于是对他们说:
“如今天下崩离,社稷遭难,都是这个杨国忠所致,若不诛此元凶,何消此恨呢?他现在还作威作福,
没有一点悔改,我们冒死也要除此大害!”
陈玄礼话未说完,士兵已是齐声叫好。他们不仅乱刀砍死杨国忠,还杀了他的儿子杨喧及韩国夫人、秦国夫人。
士兵们气犹未消,他们接着包围了唐玄宗休息的驿舍,逼迫玄宗下诏杀死杨贵妃。唐玄宗大惊失色,险些跌倒。
杨贵妃人宫已经十七年了, 唐玄宗对她宠爱无双,言听计从。眼下危难,他也不忍杀她。
宰相韦见素的儿子韦得见唐玄宗不肯下诏,便心急火燎地上奏说:
“天下怨恨不消, 陛下更无收拾山河之幸。 臣见士兵刀枪 相逼,剑拔弩张,如陛下不答应他们所请,
真不知他们会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。为了陛下的安危,恳请陛下杀贵妃而平众怨。”
唐玄宗自知情势不妙,可还是为杨贵妃开脱说:
“贵妃常居宫中,本无罪过,联岂能加害于她?”
太监高力士在旁忙劝说道:
“贵妃虽无罪过, 可不杀她就不足以让陛下自安。将士激愤难制,陛下只能从大局着想,忍痛割爱了。”
唐玄宗至此泪下,位道:
“联误用奸人,以致让贵妃枉死,联不舍得又有何用?”
为了保命,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级。将士见贵妃已死,这才向唐农宗请罪,不再生事。
度过此动的唐玄宗从此心灰意冷,精神备受打击。太子李享趁此摆脱了唐玄宗的控制,
不久在灵武即皇帝位,尊唐玄宗为大上量。